陈丽琼1932年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195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图书博物馆专业。是西南地区陶瓷考古的拓荒人和奠基者之一。现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南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常务理事。她曾在云南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工作期间,曾受邀在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讲授古陶瓷、古代货币史课程。
涂山窑是中国宋代民窑之一,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仿建窑系民间瓷窑。以黑釉瓷为主要产品,创烧于北宋末,南宋时极为兴盛,至元代渐趋衰微。涂山窑系窑址在重庆境内广有分布,有以南岸黄桷垭窑址群为中心分布的巴南清溪、荣昌瓷窑里、合川炉堆子、涪陵蔺市等数处规模较大的涂山窑系窑场。
陈丽琼先生得知我们此次也征集到了涂山窑瓷器,随即参观了我们的展厅,首先对我司此次征集到的瓷器类拍品的真实性进行了肯定。另外,陈丽琼先生也针对我司本次征集到的涂山窑瓷器进行了专业的评价,例如:涂山窑黑釉执壶(图1.),陈丽琼先生指出,烧制时火候正好,釉色光润,唯一的缺陷是流口的比例有点大,不过这一现象在民间窑口也常见。窑变兔毫纹盏(图2.)经过金缮修复不仅恢复了原貌,还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金缮修复不仅仅是一种修复技术,更是一种传统技艺的传承。涂山窑窑变兔毫纹的形成,是釉内铁元素含量比较高,烧成温度一般在1300°C以上,釉中的铁元素随釉层流动冷却析出的小结晶体,形成细长似兔毫的纹理,因而得名兔毫纹,其纹样如发丝,粗看整齐划一,细看毫锋参差不齐,如丝丝银针,统一中饱含变化。涂山窑系茶叶末釉胆式瓶(图3.),陈丽琼先生认为它器型精致但烧制时有些火候欠佳导致釉色不够纯正,担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全品。
涂山窑的存在丰富了重庆的文化内涵,它是重庆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在长达3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涂山窑见证了重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涂山窑承载着重庆的历史记忆,它是重庆北宋中晚期至元初时期的地方性窑口,虽然在历史上并无文献记载,但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这一古老窑址的存在和价值。它见证了重庆从宋代到元代的发展历程,包括当时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收藏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