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朝圣图
作 者:唐允明二、画整体布局
传统中国山水画布局,中心是山林和建筑,通过远近景层次营造空间感。前景树木与背景台阶、建筑形成对比,视线引导深入,立体感强。此画像搭积木一样把山、树、房子分层叠着画。最近处是浓墨画的树,中间是台阶和暖色屋顶的房子,远处是淡墨的山,左边空着不画,像留了个透气窗。近处的树用浓墨画得仔细,远处的山用浓墨扫出雾气感。绿色可能点在小草或树叶上,让画面更生动。画面中心偏上的房子用暖色点房屋的阴影,像黑夜里的灯笼一样显眼,暗示这是人们朝拜的目标。左边空白处可能是天空或云雾,像戏曲里的"留白",让观众自己想象。
唐允明先生注重笔触痕迹,这幅画大量采用焦墨技法,也就是用焦干的毛笔着笔,让墨色渗透到纸里形成厚重感。虽然画面采用黑绿两色,但通过粗细不同的笔触变化,让画面看起来有透视感,就像自然本身那种丰富多变的感觉。最后万绿丛中加一点暖色的房屋和人物,立刻抓住了人的眼球。
中国画画了上千年,有自己的一套传统规矩。古人画画时,不追求把山水花鸟画得和真的一样,而是把它们当"情感符号"用——比如用波浪线画水,用点子点树叶,这就是所谓的"虚拟化处理"。这种画法让画面看起来更平面、更抽象,和真实景物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就像看皮影戏而不是真人演出。
但问题是,这套传统笔法用久了就像套公式,画什么都得按固定模式来(这就是"程式性"),画里的空间感也受限制(比如不强调近大远小)。到了现代,画家唐允明觉得这样不够用了,他想画出更多当代人的情感。于是他开始"改造"传统笔法:打破空间感:不像古人那样讲究"近山浓远山高",而是把山叠得歪歪扭扭,像打乱的积木,让观众注意力集中在笔墨本身而不是"像不像"上。
改造笔迹形态:传统笔法像写楷书有固定笔顺,他改成写草书——该用细线的地方用粗笔拖,该点叶子的时候甩墨点,让笔墨自己"说话"。
强化主观表达:不追求"画得像",而是用笔墨表达情绪。比如用密密麻麻的短线画焦虑,用大泼墨表现畅快,就像用不同乐器演奏心情。
唐允明在对传统笔墨的吸收与转化中创造出一种不无几分熟悉的陌生感,为山水画创造出一种非常独特的,无以名之而用“允明皱”称之亦无不当的新的笔墨形式。这种风格突破了传统限制,强调笔形的变化和造型的丰富性,为山水画开辟了新的表现空间。
散锋:传统散锋追求飞白灵动,而他散而不乱,以凝重的墨色将散锋的飘逸转化为金石般的苍劲。笔锋炸开处如枯枝虬结,却暗含筋骨,仿佛用破布拓印碑刻,在糙砺中透出雄浑。
中锋:传统中锋讲究"藏锋护尾"的含蓄,他却将中锋的力度异化为恣肆的笔触。线条核心虽存骨法,但边缘支离如斧凿,恰似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工整中迸发野性。
侧锋:侧锋本易显单薄,他却以刀劈斧砍的运笔制造立体肌理。墨痕堆叠处如岩层褶皱,既保留侧锋的凌厉,又通过反复皴擦生成绒质肌理,类似油画笔触的塑形效果。
像带观众进入深山古寺。蜿蜒的台阶暗示艰辛的朝圣路,暖色的房子是心灵归宿,整体营造出"虽难必达"的坚定意境。画家可能想通过朝圣者表现对理想的执着,观众看画时会联想到自己的坚持,产生精神共鸣。通过自然与建筑的结合,营造出宁静而悠远的意境,可能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家可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观众能感受到这种平和与超脱。
题字和印鉴位于画面的右下角,这是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中常见的布局方式。题字通常包含画作的名称、作者。不仅为画作增添了文化气息,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印鉴则是作者或收藏者的印章,具有鉴定和收藏价值。“朝圣图”可能寓意画中人物或建筑具有神圣意义,或画家将创作过程视为朝圣,表达虔诚与追求。画中有两人物在爬楼梯向朝拜的方向去,或者画家把创作过程视为朝圣——用艺术追求精神境界。题字在右下角,符合传统书画"题跋"习惯。
估价1.3-2万,画面尺寸较大,且保存状态良好,这个价格属于合理区间,因为他的创新笔法(焦墨)和形式突破(现代情感表达)在学术圈和市场都有一定认可度。这幅画有独创的"允明皱"技法,且流通量稀少,收藏价值会提升。
这件作品现收藏于智玺稳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诚邀您来鉴赏。
本件作品将在2025年6月14日【智玺稳2025年第二届文物艺术品拍卖会】进行拍卖,诚邀各位艺术爱好者与收藏界同仁共赴这场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