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111-7856 微信公众号
微信服务号
帮助中心
拍品推介 | 晏济元作品《溪山清寂》赏析
政信云九九运营部
2025-04-30
分享到


名    称:溪山清寂

作    者:晏济元
尺    寸:90×54cm
钤    印:晏平、济元私印
款    识:溪山清寂,老济辛酉写于柳江。
估价RMB:52,000-100,000

艺术家简介

晏济元(1901-2011),名平,别号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洲散人,四川内江人,是享誉国内外的书画大师,被誉为 “画仙”。以下是对他艺术生涯和成就的详细介绍:


艺术成长历程
早年启蒙:晏济元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晏辉廷为前清诸生,长于书画、治印。7 岁时,他开始秉承家学,读书、习字,接受父亲的书画教导,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之后,父亲又延请清末秀才张曲斋为其教授古典诗词、魏晋书法、绘画技法,为他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求学与交流:1921 年,晏济元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英语,1924 年考入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8 年,他前往上海求学,与张善子、张大千同住,期间共同创作、切磋技艺,一同参加画展。1934 年,晏济元赴日本东京求学,就读于日本铁道讲习所、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留学期间仍坚持书画研习。

艺术活动与经历:1938 年回国后,晏济元与张大千在北平中央公园 “水榭” 联合举办画展,之后又多次在成都、重庆等地联展,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他还与何香凝女士合作多幅山水花卉作品参加上海抗日募捐展。新中国成立后,晏济元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如 1951 年加入中华美术工作者协会,举办抗美援朝捐献画展;1980 年参加《重庆十六位老年国画家精品联展》等。


艺术风格与成就
全面的艺术才能:晏济元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篆刻,亦精通诗词,是一位全方位的高寿书画家。他对工笔、重彩、写意、泼墨、白描等多种绘画技法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其山水画立意深邃,兼工带写,勾勒、点缀、渲染、烘托和布局严谨,给人一种豪放、超逸、气度不凡的感受;花鸟、人物画设色典雅、精道,线条流畅、自然、生动,雅俗共赏,其中工笔花鸟画尤为精湛。
独特的艺术主张:晏济元主张 “学古要敌古,创新要破新”,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超越前人。他认为 “学画必先学书,书成而后学画,必有成就”,讲求书画同源,重视野外写生,其作品历经百年历练,风格独特。

书法成就:他的书法篆、隶、楷、行、草无所不精,尤其是行草出自王羲之,行笔自然,飘逸潇洒,神采而富风韵。由魏晋入手,上溯篆隶、遍临历代名碑法帖,自出抒机,展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


艺术影响
社交与交游:晏济元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与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谢玉岑等众多名家交情深厚,相互切磋交流,对当时的画坛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品传播: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甚大,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亦有广泛影响,被誉为 “开飘逸洒脱之晏氏画风一代宗师”。
推动艺术发展:晏济元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和联展,如 1993 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作品一百八十余件,1997 年在香港集古斋展出,1998 年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等,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画面构图
空间布局
远近层次分明:采用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式,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近景处树木繁茂,以不同形态和墨色的树木占据画面下方主要位置 ,树干的勾勒和树叶的点染细致且富有变化;中景和远景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山峦以浓淡不一的墨色呈现,层次丰富,通过墨色的深浅对比,拉开了前后空间距离,使画面具有纵深感。

疏密有致:树木分布有疏有密,近景的树木较为密集,展现出山林的繁茂;远处山峦相对疏朗,留出较多空白表现云雾或天空,疏密对比避免画面单调,增强节奏感。


元素分布

主体突出:画面主体是山水树木,树木作为近景主体,形态各异,有姿态弯曲的,也有挺拔向上的,成为视觉焦点之一;山峦则是中远景主体,以独特的墨色和笔法表现出山的雄伟与厚重。


点缀协调:画面左侧有一人在船上,虽人物形象较小,但为画面增添了生气,起到点景作用,暗示出 “溪山清寂” 中有人的活动痕迹,使山水更具生活气息和人文意境;同时,画面中的题字与印章位置安排得当,平衡了画面布局,增添了传统中国画的文化韵味。


整体风格
意境营造:构图服务于 “溪山清寂” 的意境表达。通过山水、树木、人物的布局以及留白手法,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留白部分既表现出天空、云雾,也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让人仿佛置身于宁静的山水之间,感受到那份清幽与寂寥。

传统与创新结合:在遵循传统山水画构图原则基础上,晏济元融入个人风格。用笔用墨大胆且富有变化,不拘泥于传统程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使画面既有传统山水画的神韵,又有创新的艺术表达。




空间布局
由近及远的层次推进
近景刻画细致:画面底部的近景部分,着重描绘了溪边的岩石与树木。岩石以浓墨勾勒轮廓,再用干笔皴擦表现其质感,仿佛能触摸到石头的坚硬与粗糙。树木的形态各异,有盘曲的古松,松针以精细的笔法逐一描绘,展现出其苍劲之态;还有枝叶繁茂的阔叶树,通过不同墨色的点染,表现出树叶的疏密与层次,给人一种郁郁葱葱的感觉,使观者仿佛能感受到近景处的生机与繁茂。
中景过渡自然:向上延伸至中景,是一片错落有致的山峦。山峦的墨色相较于近景稍淡,以淡墨皴染为主,表现出山峦的起伏和明暗变化。山上点缀着一些树木和亭台楼阁,亭台楼阁的描绘虽不如近景细致,但仍能看出其精巧的结构,为画面增添了人文气息。中景的山峦与近景的树木、岩石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过渡,使画面的空间感更加连贯。
远景营造氛围:画面的远景是连绵不断的山脉,以淡墨轻描,几乎与留白融为一体,表现出山脉的遥远和朦胧。远景的处理简洁而巧妙,通过留白和淡墨的运用,营造出一种云雾缭绕、悠远深邃的氛围,让观者感受到山水的辽阔与苍茫,仿佛这片山水没有尽头,引发无限的遐想。
左右两侧的虚实相生
左侧实写丰富:画面左侧从近景到远景都有较为丰富的内容。近景的树木、岩石刻画得较为详实,占据了画面左侧的大部分空间,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中景的山峦向左延伸,与近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左侧的实写部分使画面具有稳定感和厚重感,让观者的视线能够在画面上有一个停留和依托的地方。
右侧虚写灵动:右侧的内容相对较少,以虚写为主。在近景处,只是简单地用淡墨勾勒出一些水边的石块和稀疏的水草,暗示出溪流的存在。中景和远景的右侧,山峦逐渐虚化,留白较多,表现出云雾在山间流动的感觉。右侧的虚写使画面显得更加灵动,与左侧的实写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相生,使画面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也让整个空间布局更加开阔和通透。
上下空间的疏密对比
上部疏朗开阔:画面的上部主要是远景的山脉和天空部分,留白较多,给人一种疏朗开阔的感觉。山脉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只露出一些山峰的轮廓,展现出一种高远的意境。天空的留白使画面具有一种空灵的气质,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山间清新的空气和广阔的天空,使观者的心境也随之变得开阔起来。

下部密集充实:画面的下部,即近景部分,树木、岩石等元素密集分布,刻画细致,给人一种充实的感觉。这种上下疏密的对比,使画面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张力,既展现了山水的丰富与繁茂,又体现了天空的高远与辽阔,使整个画面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层次更加分明,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画法
写意画法
笔墨灵动:画家以豪放洒脱的笔墨勾勒景物。比如画中树木,用笔不拘泥于写实的精准形态,通过灵动的线条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表现树干的姿态、树叶的分布。有的树干寥寥几笔,却将其苍劲曲折之态尽显;树叶用不同墨色点染,或浓或淡,随性而发,生动体现出树木的生机与神韵 ,不求形似而重神似,展现出写意画注重意境表达的特点。
意境营造:在描绘山峦时,也是运用写意手法。以大块面的墨色皴擦、渲染表现山体的起伏和质感,不追求对山体细节的精细刻画,而是通过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营造出山峦的雄伟与悠远意境,使观者感受到山水间的清幽寂静。
皴擦技法
表现山石质感:画中山石运用了皴擦技法。画家根据山石的结构和纹理,以不同方向、长短、疏密的线条进行皴擦。如在表现山体受光和背光部分时,用干笔皴擦出山体的凹凸变化,让山石看起来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通过皴法塑造山石形态的精髓。
点染之法
丰富画面层次:画面中多处运用点染。在描绘树叶时,以不同墨色的点来表现树叶的茂密,有的地方浓墨点出,凸显树叶的厚重;有的地方淡墨轻染,表现出树叶的轻盈。同时,在画天空和水面时,也用淡墨或留白进行点染,表现出天空的高远和水面的灵动,丰富了画面层次,增强了整体的艺术效果。

艺术风格
这幅《溪山清寂》采用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强调笔墨情趣
画面中,画家运用丰富多变的笔墨来塑造形象。以灵动且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树木枝干、山石轮廓,通过浓淡、干湿、疏密不同的墨色表现景物的形态与质感。如树木枝干的勾勒,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感,体现出书法用笔的特点;墨色的运用上,从浓墨表现山石的厚重坚实,到淡墨渲染出云雾的缥缈空灵,尽显笔墨情趣,这是文人画注重笔墨自身审美价值的体现。
追求意境表达
画作致力于营造 “溪山清寂” 的意境。通过山水、树木、人物等元素的布局组合,展现出清幽、静谧的山水之境。留白手法的运用,既表现出天空、云雾,又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让人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置身于宁静的山水之间,感受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寂寥与清幽,传达出文人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与精神追求。
诗书画印结合

画面左侧有题字 “溪山清寂 老济 辛酉写于柳江”,不仅点明画作主题,还增添了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同时,画面中钤盖的印章,起到平衡画面构图、丰富画面形式美感的作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的典型特征。




题字
“溪山清寂” :“溪山” 描绘出溪流环绕、山峦起伏的自然山水之景,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常见的题材,代表着远离尘世喧嚣的自然世界 ;“清寂” 则点明了氛围与意境,“清” 有清幽、清新之意,“寂” 表示寂静、寂寥,整体传达出一种清幽、静谧,远离纷扰的境界,体现了画家对宁静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出文人超脱尘世的精神寄托。
“老济” :是晏济元的自号,表明作者身份,体现其个人艺术风格与标识,也流露出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一种自适与从容。

“辛酉写于柳江” :“辛酉” 为作画时间,表明这幅作品创作于辛酉年,方便后人了解作品创作的时间脉络;“写于柳江” 说明作画地点是柳江,柳江的自然山水可能为画家提供了创作灵感,也让观者能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更具体的认知。




印章
画中印章一般是画家的名章或闲章 。名章起到落款署名、确认作者身份的作用,增强作品的归属权与真实性;闲章内容多为诗词、警句、吉语等,常用来表达画家的志趣、情感、审美观念等,可进一步丰富作品内涵,增添艺术韵味,与题字、画面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但因未看到印章具体文字,无法确切解读此画中印章蕴含的具体寓意。

悬挂建议
晏济元的《溪山清寂》是一幅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的画作,以下是一些适合悬挂这幅画的位置:
客厅:客厅是家庭活动和接待客人的主要场所,悬挂《溪山清寂》可以彰显主人的文化品味和艺术修养。画作中宁静的溪山景色能为客厅营造出一种高雅、清幽的氛围,让进入客厅的人感受到宁静与舒适,同时也可为空间增添一份自然的气息,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书房:书房是阅读、学习和工作的地方,需要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来集中精力。《溪山清寂》所展现的清寂意境与书房的氛围相契合,有助于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氛围,让人在阅读或工作时能够心无旁骛,沉浸在思考和创作中。此外,画作还能为书房增添文化气息,激发灵感。
茶室:茶室是品茶、休闲的空间,注重营造宁静、雅致的氛围。《溪山清寂》与茶室的格调相得益彰,画中的山水景色能让人在品茶的同时,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山水的宁静与美好,使品茶的过程更具韵味和意境,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

卧室:对于一些喜欢简洁、宁静风格的人来说,将《溪山清寂》挂在卧室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作为卧室的装饰亮点,为卧室增添一份艺术氛围和自然气息。在睡前欣赏这幅画,能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一天的疲劳,有助于进入宁静的睡眠状态。不过,如果卧室的风格较为活泼或现代,可能需要考虑与整体风格的协调性。




作品估价
晏济元的《溪山清寂》估价在 RMB 52,000 - 100,000,可能基于以下几方面依据:
画家影响力
晏济元是中国著名国画家,在书画领域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他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有一定的认可度和收藏群体,其艺术成就和知名度为作品价值奠定了基础。
作品艺术价值
技法精湛:此画运用了多种传统绘画技法,如写意画法、皴擦技法、点染之法等,笔墨灵动,意境深远,展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强调笔墨情趣,追求意境表达,诗书画印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符合市场对传统文人画的审美需求。
作品尺寸与品相

通常尺寸较大、保存品相较好的作品在市场上更受青睐,价格也相对较高。如果《溪山清寂》尺寸适中,且画面保存完好,无明显破损、污渍、褪色等问题,会对其估价产生积极影响。


这件作品现收藏于智玺稳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诚邀您来鉴赏。
本件作品将在2025年6月14日【智玺稳2025年第二届文物艺术品拍卖会】进行拍卖,诚邀各位艺术爱好者与收藏界同仁共赴这场文化盛宴!

预展时间:
2025年4月8日-2025年6月13日
预展地址:
智玺稳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重庆市大渡口区香港城泊联汇云端酒店42楼)
拍卖机构:
重庆智玺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拍卖许可

营业执照

文物拍卖许可

经营地址:重庆市大渡口区天安数码城2栋6-03(大渡口区春晖路街道翠柏路101号2幢6-3)

投诉举报电话:

注册地址:重庆市大渡口区春晖路街道松青路812号负1-5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