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在烽火硝烟中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八十年后,当硝烟散尽、岁月鎏金,智玺稳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以“墨彩同辉忆峥嵘”为主题,即将于8月15日开启智玺稳签约的多位知名教授艺术家个人作品系列展。并在展区中特别开辟了抗战文物艺术品专区,在展览中回望历史,更在艺术的光影里感受和平的珍贵。
在抗战文物艺术品展示专区,三幅创作于 1992 至 1994 年的版画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家乡的河海风光、现代建设与民生安乐,成为和平年代最生动的视觉注脚。这些作品虽未直接描绘战争的残酷,却以“没有硝烟的幸福”呼应着那段峥嵘岁月 ——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无数先烈用牺牲换来了今日的山河无恙,让曾经饱受创伤的土地绽放出安居乐业的生机。当我们凝视画面中流淌的月色、晃悠的小船与劳作的人民,便能读懂:和平不是历史的偶然馈赠,而是党带领人民浴火重生后,用奋斗书写的时代答卷;艺术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最深情的告白。
版画《春融沂水千顷绿》
20世纪90年代,李少言带着自己大半生创作的100余幅作品回到家乡——山东临沂,回到阔别50年的家乡他发现革命老区临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今昔相比,感慨万千,于是连续创作了《故乡行》木刻组画20余幅。以优美的套色水印和黑白木刻的形式语言,表现了对故土的眷顾与向往。
这幅套色版画《春融沂水千顷绿》,是《故乡行》组画其中之一,创作于1994年,这幅作品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作品的色彩基调“春水绿”,以满构图的方式呈现。《春融沂水千顷绿》展现了沂水河畔一片春日风光的场景,近处是两艘小船,小船旁芦苇丛生,河水清澈平静,呈S形状,源远流长,整幅画生机盎然、恬静而美好。作品通过对家乡美景的描绘表现和平建设给家乡带来的美好生活。
版画《沂河月》
1992年,李少言先生创作了一幅《沂河月》版画,画面呈现出朦胧的银灰色,画面前景是两艘古朴小帆船,横跨画面的是一座大桥,连接两岸。天上明月,地上沂河月;月中有水,水中有月;月恋水,水怀月;水韵同辉,佳景天成;意境深邃,回味悠长。(从右往左从上往下像打字一样展示)作者把这样一幅场景处理成一幅抒情绘画,少言说:小时候我们老家落后得很,沂河上没有一座桥,一发大水,沂河两岸人民只能隔河相望。现在修好了桥,行人、汽车、火车畅通无阻,沂河月依旧,而沂河月的容颜已改。”(少言先生说的话:话的文字像打字一样展示在画面中)小帆船与大桥是沂河的历史见证者。这幅画的构图形式感较强,月圆、横桥、竖立的跪杆和微动的水纹,使画面宁静而生动。
少言先生捕捉了这样一幅自然之美,深情地回望沂河哺育了无数沂蒙山儿女,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幅版画在2016年10月13日出刊在文摘报的05版文坛走笔这一刊,这样一幅在期刊中有记录又有历史特色的作品,也许是我们收藏家渴望得到的罕见作品。
版画《赶海》
每年都会遇到涨潮,等潮水退去后,就会出现大量海鲜生物潜伏于海边,在过去,赶海成为沿海居民的谋生手段之一。
李少言紧跟时代潮流,于1993年,创作了这副套色版画《赶海》,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幅作品通过描绘赶海的场景,展现了人民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
《赶海》的画面以海洋为背景,展现了一群劳动者在海边赶海的场景。画面中,人物形态各异,有的弯腰拾取,有的则用渔网捞,铁铲撬,生动而形象。远处,扬帆起航,并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虚实相间的手法,使阳光映射在水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展现了海边渔民勤劳、质朴的生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