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一直有着优异的表现,屡创高价,“徐悲鸿”这三个字在中国不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还和近代的美术史、美术教育史紧密相连,同时,也是高端艺术品的代名词。
据不完全统计,徐悲鸿一生创作的作品目前存世的约有 2000 件,其中大部分(尤其精品力作)都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等官方机构,民间收藏流通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多。但是,到目前为止,拍卖市场上已经有将近 20000 件次的署名徐悲鸿的作品上拍,伪作占比之大在所有画家中十分少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徐悲鸿作品所受藏家的追捧程度及其在艺术市场的地位。徐悲鸿的真迹并不算多,精品更少,因此,一旦有真、精、稀的作品出现,都会产生高价,截止到现在,徐悲鸿共有两件作品成交价过亿元大关,其中一件是《九州无事乐耕耘》在 2011年的北京保利拍卖会上 , 以 2.668 亿的价格成交;另一件是《巴人汲水图》,在 2010 年翰海秋季拍卖会上,以 1.7136 亿元的价格成交。与此同时,成交价在 5000 万到1亿元之间的作品至少还有 9 件(如表)。
通过对高成交额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三个问题:首先,这些作品要么有权威的出版著录,要么有重要的展览记录,要么就是有徐悲鸿家属或者研究专家的专业背书,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作品真迹的重要保证;其次,这 11 件作品,既有国画,也有油画,还有水彩画,类型较多,内容上包括人们熟知的奔马、现实主义的人物、动物等,都反映了徐悲鸿在该领域的创作成就,属于代表性作品,事实上,这些作品都是博物馆级别的;再次,这些作品中除了 2 件是近 5 年成交的,其余 9 件都是2010 年左右甚至更早些时候成交的,而 2010 年前后正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上一个高峰时期,也就是说徐悲鸿作品的市场行情明显是跟随中国艺术品整体行情变动,说他是中国拍卖市场的晴雨表也不为过分。作为投资对象,徐悲鸿作品往往表现优异,尤其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 1951 年创作的,此时的他已经进入晚年,身体状况不佳,再加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繁忙的工作缠身,像《九州无事乐耕耘》这样的力作已经很少创作了。这件作品在拍卖上出现过 3 次,3 次成交都有不俗的表现:第一次是在 1996 年,彼时中国大陆艺术品二级市场刚刚起步,192.5 万元的高价是很亮眼的;第二次成交是 2004 年,那时的拍卖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很多高端艺术品纷纷进入“千万元”时代,徐悲鸿作品当然不会落后,因此这件作品以1705 万元成交;第三次成交时的 2011 年,中国艺术品已经进入到“亿元”时代,《九州无事乐耕耘》又以 2.668 亿元的高价引领书画市场的发展并稳居徐悲鸿作品拍卖成交价第一的宝座。客观地说,3 次成交所选择的时间都是极为精准的,尤其后两次的交易时间,如果换成早一年的 2003 年或是晚一年的 2012年,很难保证拍出如此理想的价格。现在距离 2011 年的最后一次成交又过去了 12 年,而且经历了疫情影响的 3 年,如果这件作品再次出现在拍场上,成交情况会是什么样呢?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会无休止的高速发展,艺术品市场也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大的趋势应该是在起伏中呈现总体增长,徐悲鸿的作品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晴雨表”,自然也会随着市场行情的起伏而变化,既有高增长期,也有调整期和稳定期。徐悲鸿是近代美术领域宗师级的人物,近代美术史上太多的人和事件都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作品高额的成交价格是徐悲鸿在艺术界地位、影响和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曾说:“(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徐悲鸿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千年未有的历史转折时期,传统的中国绘画被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以及西方的绘画观念冲击着,其间固然会有很多仁人志士坚守传统保持国粹,但还有很多人主张积极吸收西方艺术以改革中国画,走中西合璧的道路,康有为就曾经呼吁:“今宜取欧西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作为康有为的弟子,徐悲鸿的观念与乃师如出一辙,他明确表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可采入者融之。”因此,24 岁的徐悲鸿留学欧洲,之后 8 年所学并不是当时西方早已兴起的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的现代艺术,而是西方古典绘画,以期用西方古典素描式的造型方法来改造传统中国画,扭转中国画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的境况,让中国画重新回到表现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道路上来。徐悲鸿的道路选择和创作实践对近代美术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他后来担任北平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期间创立的教学体系,至今依旧影响着美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他提出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观点使得今天的美术学子在进入艺术院校之前还是要苦练素描,掌握写实性造型能力。20 世纪中国美术的一大历史转变就是由传统的文人绘画向现实主义创作的回归,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是徐悲鸿,诚然,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等大师的创作和思想都是 20 世纪中国美术领域的宝贵财富,但就对美术发展走向的影响而论,全然不及徐悲鸿影响之巨。美术史在转折时期需要有足够能量的画家来促进转折的完成,徐悲鸿担当了这个身份,这就是近代美术史不能没有徐悲鸿的原因。所谓收藏,收藏的即是一件艺术作品,也是一段历史,在徐悲鸿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那段历史的痕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交织、碰撞、融合,化作纸面上的人物、动物、风景乃至文字等等。徐悲鸿在近代美术史的地位和影响固然是崇高和巨大的,而徐悲鸿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恐怕更多的还是源自于他的艺术创作,人们提到徐悲鸿时首先还是认为他是一位画家。“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是众所周知的,展览会上一旦出现徐悲鸿画的马,观看和拍照的观众就一定少不了,徐悲鸿画的马确实是他的一个艺术符号,也成为能够代表中国画的标志之一。
徐悲鸿《奔马》 105×60.8cm 194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人们之所以认可、喜欢徐悲鸿笔下的马,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徐悲鸿深厚的写实造型能力。徐悲鸿自幼就有异于常人的写实能力,留学期间又熟练掌握了西方的写实造型方法,同时,他画了大量的关于马的素描速写,据他自己说有上万张,对马的肌肉、骨骼等结构非常熟悉,因此,我们看他笔下的马,造型极为精准,尤其是骨骼关节和肌肉部位,不会有任何差池。另一方面,徐悲鸿画马得益于他的书法基础,他在留学之前,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书法,深得北碑用笔精髓,他将碑学书法用笔体现出的大写意精神和西方素描严谨的造型相结合,产生了既能致广大又能尽精微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他中西合璧理念的成功实践。最后,我们会发现,徐悲鸿画的马并不是一般的驾辕拉车的马,他甚至很少给马带上笼头、马鞍等马具,绝大多数马都是自由奔跑或者独立回首的状态,究其原因,徐悲鸿是将自己理想的人格赋予各种形态的马身上,这些马或者如君子一般独立苍茫,或者如天马一般自由奔跑,再或者如经历过战争的战马,回望疆场,若有所思。明朝末年的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理论,将中国画的发展轨迹转移到“南宗”的文人画轨道上来,三百年之后的徐悲鸿极力反对董其昌,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观点,又将中国画转移到现实主义道路上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二人都是中国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样影响了历史的前进方向,也都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拍卖上拍出高价甚至天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章来源:中国拍卖,原文《徐悲鸿的艺术和市场浅谈》,发表于《中国拍卖》杂志2023年第7期
编辑:政信云九九运营部
免责声明:文章由公众号“中国拍卖”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