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山水
作者:傅吉鸿
尺寸:114×67cm
钤 印:傅氏、吉鸿
款 识: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歲在壬午冬日長吟吉鸿绿扵,蜀中缙云山麓。
估价RMB:5,000-8,000
艺术家简介
傅吉鸿,男,1975年生于重庆万州,在一次采访中,他提到自己常年生长在农村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还特别提到了农村的孩子都是就地取材自制玩具,这些创造力的游戏在他心里播下艺术的种子,还提到小时候家里有一个衣柜门内侧贴着一幅墨色梅花,这幅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埋下了他对水墨画的景仰。
艺术生涯
西南师范大学毕业,美术学硕士学位,后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山水画硕士生导师。他的作品既有古典山水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感。
主要成就与影响
重庆市中国画学会秘书长,重庆市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山画会会员。2012至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并有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观察》《美术界》《美术大观》《艺术教育》《中国教育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学术期刊。曾编绘“21世纪中国高等院校美术与设计教育教材——中国画教程”,出版有《当代实力派画家傅吉鸿作品集、《蕉荫清风——傅吉鸿山水画小品选》《橘风——傅吉鸿的山水画》等。
画整体布局
1.构图特点:
近景左下角斜出的古松虬枝作为主视觉锚点,枝干与山石形成"S型"构图,引导观者视线向中景延伸。中景主体山崖以浓墨晕染,斧劈皴法清晰可见,与虚化的淡墨形成虚实对比。山中探出的几枝红枫,既点缀画面色彩,又作为视觉过渡。山体与云雾留白形成"疏可走马"的对比。
浓重山崖与虚化云雾形成虚实结合的重量平衡,前景朱红枫叶与整体画面形成暖色呼应,近景群绿与远山群绿成冷色韵律。
2.空间处理:
左下角古松以精微笔触刻画树干肌理,松针根根分明,配合赭石渲染的坡岸,形成强烈的空间前推感。主体山崖采用"三远法"中的"深远",以垂直构图强化险峻感,云雾自崖顶倾泻,形成视觉纵深感,以湿笔飞白表现云气缭绕,将观者视线引向画面之外的想象空间。前景树木可见清晰笔触,中景山崖处皴擦渐疏,笔触的虚实变化强化空间感。古松枝干构成斜向对角线,云雾形成s形引导线,山崖轮廓的曲折变化与云雾走向,在似与不似间引导观者视线游走,共同指向画面视觉中心。
画法
1.勾法:
画面中主树干以双钩技法勾勒,线条如铁线游丝,转折处略见顿挫,既保持线条的力度又透出木质的肌理感。山崖轮廓线采用"折带皴"变体,透露出岩层结构。松针勾线随势游走,呈现"风势带针"的动感,与云雾的流畅弧线形成呼应,构成画面气脉的贯通。
2.皴法:
主体山崖以"小斧劈皴"为主,侧锋斧劈间露出石质坚硬的棱角,局部杂以"刮铁皴",模仿铁器刮擦石面的痕迹,增强质感对比。
3.染法:
画面从下而上墨色由浓及淡,形成绒质肌理。山崖暗部用"破墨法",宿墨积染形成水痕肌理。
画面气韵
1.气韵:
画面通过"S型"构图形成视觉韵律,左下角古松斜出打破平衡,枝干与山石构成气脉流动,与云雾走向形成"气眼",引导观者视线在画面中迂回游走。浓墨山崖与淡墨云雾形成阴阳对比,山崖阳刚如铁,云雾阴柔似水,实处见骨力,虚处藏幽深。特别是右上角远山以淡墨扫出,边缘渐隐于云雾。
2.笔墨运用与气韵的关系:
松枝勾线随风势摇摆,勾线遒劲,展现山石坚硬又透笔意连贯。披麻皴与斧劈皴笔触交错,模仿岩石断裂与泥土堆积的自然肌理,增强画面真实感。淡墨似"云卷"般舒展,云雾以宿墨积染形成水痕肌理,墨色由浓及淡自然过渡,宛如真气在画面中流转。
画面表现意境
1、意境的营造:
画面以水墨为主调,局部点缀朱红枫叶,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禅意效果。大面积留白与淡墨渲染,构建出空灵幽深的视觉空间,仿佛能听见松针落地的簌簌声。云气蒸腾处隐约营造出"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迷离意境。笔触精微刻画出岁月痕迹,远景群山以淡墨虚笔延伸至画框之外。这种时空并置的手法,使画面既具瞬间定格的鲜活感,又蕴含历史长河的沧桑意味。
近景虬松以精微笔触刻画岁月痕迹,中景山崖的斧劈皴法暗含地质年轮,远景群山以淡墨虚笔延伸至画框之外。这种时空并置的手法,使画面既具瞬间定格的鲜活感,又蕴含历史长河的沧桑意味。画面构图暗合"起承转合"的诗文结构:左下角古松为起势,蜿蜒枝干承托山势,云雾转折处为画面高潮,右上角云雾收束为余韵。这种经营位置的方式,使山水成为可视化的诗行。
2、情感与精神的表达:
画面中的枯树意象,既是对传统"寒林"题材的继承,又转化为现代人的精神镜像。虬曲的枝干象征生命韧性,无叶的枝丫暗示删繁就简的人生智慧,与当代人追求心灵减负的诉求形成共鸣。山石中锋利斧劈皴与圆润披麻皴并存,象征现代人内心冲突与和解的辩证关系。画面通过墨色浓淡构建生态图谱:浓墨山崖如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淡墨云雾似被侵蚀的自然空间,朱红枫叶成为警示性的生态符号。这种视觉隐喻引发观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烟云弥漫的效果,暗合"道法自然"的哲学观,提醒观者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宁静。
艺术家创造风格
傅吉鸿的笔墨语言老辣苍劲,他善于运用浓淡、干湿等技法,营造出画面层次和质感。他特别推崇元四家的笔墨精神,尤其是倪瓒的“逸笔草草,聊以写抒胸中之逸气”的理念,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构图讲究“启于格物而升华出的意象表现”,他善于从自然景物中提取元素,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形象塑造,营造出诗境。傅吉鸿的色彩运用淡雅而清新,他善于运用冷色调如蓝、绿、灰等,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同时,他也会在局部点缀暖色调如朱红等,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他常年游走于国内的名山大川,通过大量的写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他的写生作品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能够准确地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和气质。
题字
款识:"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歲在壬午冬日長吟吉鸿绿扵蜀中缙云山麓"。
典出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在《山水训》中强调山水画创作要注重四时之差别,通过雾气的不同特点来描写四季山峦景色。
诗境:“春山:浅淡如烟;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以拟人化手法揭示了四季山色的美学意境与自然生机。以四季山景构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空闭环,这种循环叙事使画作超越具体时空,成为永恒的自然寓言。字本身构成微型画论,与画面形成“诗画一律、天人合一”的对话关系。
印鉴
画中的“傅氏”“吉鸿”二印,是傅吉鸿身份标识的名章。署名以式郑重、防止伪造。
作品估价
傅吉鸿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山水画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中国画学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他的作品曾多次参与国家、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学术论文发表于《美术观察》《中国书画》等核心期刊,艺术成就获行业认可。作为“70后”山水画家代表,其作品兼具传统笔墨功底与现代构成意识,符合当代艺术市场“代际分层”趋势下的收藏偏好。他的作品在市场上相对稀缺,尤其是大尺寸或精品作品更为少见。傅吉鸿继承元四家笔墨传统,尤推崇倪瓒“逸笔草草”的抒情方式,画面气息纯正而真率。灵秀、文气的艺术气质,结合“粗服乱头”的笔墨自由精神,形成独特个人风格。出版《当代实力派画家傅吉鸿作品集》等专著,参与编撰高校教材,学术成果提升作品附加值。
其小尺幅作品如3平尺《山水》大概在4000至8000,其扇面作品大概在4000至6000.大尺幅作品比如六平尺的画议价空间比较大。此作品接近七平尺左右,采用传统手工装裱,大尺幅作品创作难度大、视觉冲击力更强,且传统手工装裱工艺提升了其保存价值与艺术完整性,议价空间显著。傅吉鸿作为“新山水画派”代表,其作品在继承元四家笔墨传统的同时,融入写生观察与自由精神,形成“粗服乱头”的独特风格,符合本土策展力量对“传统文脉创新”的期待。此大尺幅作品未来价值提升空间可期。所以此件作品估价可达到5,000-8,000 。此估价结论综合考量了作品尺幅、艺术价值、装裱工艺及市场趋势。
这件作品现收藏于智玺稳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诚邀您来鉴赏。
2025年4月8日-2025年6月13日
预展地址:
智玺稳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重庆市大渡口区香港城泊联汇云端酒店42楼)
拍卖机构:
重庆智玺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