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智玺稳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将于今年8月启动以“墨彩同辉忆峥嵘”为主题的系列展览。目前,艺术家个人作品展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汇聚了多家高校知名教授艺术家的原创力作。同时,中心特别设立的抗日战争文物艺术品专区将展出珍贵的历史文物及艺术品,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这一系列展览不仅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更搭建起艺术与历史的对话桥梁。
抗战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抗战主题的版画,以木板为阵地,将民族苦难、战斗呐喊、群众觉醒凝刻成凹凸纹理,既为历史留真,更向全民擂响抗争的战鼓。
李少言
李少言(1918-2002)出生于山东临沂,青年时期投身革命,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陕北公学学习,后任八路军 120 师贺龙、关向应的秘书。在战火中,他始终坚持 “我为革命刻木刻” 的信念,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现实的作品。他的艺术生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被誉为 “刻在木板上的革命史诗” 的《一二〇师在华北》组画,便是他在行军间隙完成的巅峰之作。
李少言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驱,也是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木刻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鼓舞全民抗战的精神旗帜。
版画《北上抗日》
这幅作品《北上抗日》,是《一二0师在华北》组画之一,正是发生在同蒲铁路的场景。创作于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画中火车、八路军、侯马牌,描绘了八路军正在候马车站有序上车的场景,画中战士们全副武装,步伐坚定,展现了他们北上抗日的决心与勇气。火车头上冒着滚滚浓烟,让人感受到北上抗日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李少言通过巧妙的构图,将观众的目光引导至画面中心,画面视觉中心写着”同蒲705”,以及”八路军用车‘’ 等字样,不难发现此次作战正是同蒲铁路作战,1940年,120师师长贺龙率师大破同蒲铁路,以打通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为后面百团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幅作品以鲜明的主题、严谨的构图和有力的线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形象和精神风貌。
版画《重建》
《重建》1946年入选《抗战八年木刻选集》,1949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美术展,1996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2021年李少言夫人侯文川和家人向抗战馆捐赠《重建》原画。
这幅作品原画在2021年被捐赠给抗战馆。是一幅抗战木刻中的精品。表现的是日军扫荡后,八路军帮助修复家园的工作场景。那时正是抗日最艰苦的时候,李少言也参加了这项工作,深深的为当时军民团结一致重建家园、继续战斗的热情所感动。创作了这幅《重建》,粉碎的锅碗碎片,断缺的桌腿凳角,残破的砖头瓦块,清晰地刻画出敌人“扫荡”的残迹。
然而在阳光下,黑糊糊的洞口前,两位战士一个勤快地送泥,一个认真地砌垒石头墙基。画面最突出的是背向观众身穿坎肩头带草帽的农民形象,反手背着一块方方正正的大石头,步履沉重,体格魁梧,筋骨矫健,显得干劲十足。这种类似特写式的处理,使读者感到农民背的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背负着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重任。
这幅木刻刀法严谨细腻,完整的构图和恰到好处的黑白对比,在大面积以纤细刀法形成的层次丰富的深色背景上,人物仅用极少的白色光线突出了,光与影、结实的肌肉线条。营造出一种凝重压抑的气氛。《重建》这幅作品是反映抗战时期军民团结、坚持抗战的经典之作。
版画《露营》
这幅120师组画中的《露营》,据李少言回忆,当时他刻完《露营》一画,给政委关向应看,他一眼就喜欢上这幅画。
版画通俗易懂,而这幅画却能让人产生联想,画中充满了安静的氛围,夜空中的一弯月亮,半遮半露,洒下柔和的光辉,一座简易的茅棚,几位八路军战士与马匹相依而息,战士们紧抱着枪坐在地上打盹,透露出一种随时准备战斗的紧迫感和警惕性。马儿的马鞍没卸就在埋头吃草,仿佛马儿也习惯了随时准备投身到战斗中去的默契。这幅画让观者深切的感受到抗战的不易。
以上作品将在2025年8月初【墨彩同辉忆峥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展览】进行展出,诚邀各位艺术爱好者与收藏界同仁共赴这场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