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玺稳国际文物艺术品中心即将于8月初迎来一场艺术盛宴,正式启动签约艺术家个人作品展览项目。这不仅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展示平台,更特别开辟了抗战文物艺术品专区,旨在通过历史与艺术的交融,唤起公众对民族记忆的深刻共鸣。作为智玺稳的重要举措,这一展览将汇聚众多签约艺术家的力作,同时以抗战主题为纽带,引导观众在欣赏中思考历史的厚重与和平的珍贵。
在抗战文物艺术品专区中,中心精心征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艺术品,包括历史照片、版画等,它们以抗战为主题,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抗争历程。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升华,通过独特的创作视角,展现了抗战英雄的英勇事迹和人民的不屈精神。专区不仅丰富了展览的文化内涵,也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历史教育体验。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知名版画家牛文的版画作品,它们有的是抗战中对于革命悍不畏死精神的深情讴歌;有的是建国后人民生活美好快乐的瞬间留影。既“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也立足现在“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些艺术品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和历史意义,带您领略抗战主题文物艺术品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共同缅怀那段峥嵘岁月。
牛文(1922年8月-2009年8月21日),生于山西灵石,一级美术师,著名版画家,也是离休老红军。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入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原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四川分会副主席、秘书长。享受正厅级待遇和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他是抗战时期著名的版画家,他的作品风格朴实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用版画的形式记录下军民的战斗生活和真挚情感,如《军民合作》《送郎参军》等。他的作品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版画《歌乐山的囚歌》
1941年1月,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被蒋介石囚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他在集中营的墙壁上写下了《囚歌》这首诗,以“六面碰壁居士”为名,诗中这样写着: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在《红岩》小说中,牛文的这幅版画——《歌乐山的囚歌》,创作于1961年,长21.3cm.宽27.8cm, 板数为五十分之三,在这幅画面中,除了密密麻麻的树木,就只有一户院子,这就是当时关押叶挺将军的集中营——渣滓洞,距离白公馆仅有2.5公里,白公馆位于歌乐山上,山势陡峭,而渣滓洞位于歌乐山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白公馆和渣滓洞被称为“两口活棺材”,从画面中可以看到院子的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林,远处是丛山峻岭,可见监狱四周森严紧密,很难逃出去。
红岩小说中的插图具有很重要的收藏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插图分别在《人民日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出版,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插图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以及参考价值!
版画《东方红太阳升》
1958年,牛文先生与李焕民在四川阿坝州一个叫俄尔亚的小寨子里住了半年。一天听说寨子里办了一个托儿所,他们就去参观。托儿所在一个古老的藏式房子里,老师站在中间打拍子,一群小可爱围着老师又唱又跳。牛文把这个场景的草稿画了下来。
他左思右想,画来画去,总觉得差点意思,最后决定把杂七杂八的背景全甩掉,聚焦在孩子们纯真无邪的舞蹈和中间老师的引导上,加了风琴这一元素。这一改,画稿瞬间活了。
整个调调都是欢乐的,藏族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圈。那动作整齐划一,巧妙地表现了作品试图传达的听觉上的音乐感。
画面的构图同时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少数民族群众围绕一个中心在歌舞,孩子们的笑容如同初生的太阳,温暖而明媚。画面中心的风琴,不但暗示了音乐的存在,而且表明这是新时代的音乐,跟标题《东方红太阳升》很吻合。音乐把藏族人的新生活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紧紧绑在一起。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是这个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以上作品将在2025年8月初【墨彩同辉忆峥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展览】进行展出,诚邀各位艺术爱好者与收藏界同仁共赴这场文化盛宴!